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发展迅速,在浙江、安徽、福建、云南等省的茶叶产区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2012年我国茶产量191.5万吨,同比上升17.99%,位居全球第一;茶叶出口31.35万吨,位居世界第二,同比下降 2.82%,金额达10.42亿美元,同比上升11.11%,出口金额再创历史新高。现对茶行业现状分析如下:
整个中国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大家可以通过数字去理解。茶叶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世界60多个种茶的国家和地区,我国占绝对领先,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全球总共11年5600万亩的茶叶,中国占3170万亩,因此我国的茶源面积占世界的55%,比我们人口比例还要大。59个国家和地区加起来的茶叶面积都没有中国多,虽然面积世界第一,但也是在1966年以后。66年以前印度是第一,66年以后才中国第一。为什么66年第一呢?66年伟大领袖毛主席有一天到一个山坡上看了一下,说山坡上要都种茶叶,所以我们的面积就都是世界第一了。
中国从事茶产业的人口有八千多万,三千多万人是靠茶吃饭的。3170万亩茶叶面积,基本上一亩地可以解决一个人的吃饭问题,这样计算下来3170万亩至少可以解决317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保守数字。经过统计,福建有四百万人靠茶吃饭,浙江省有二百万,云南可能有五、六百万,而贵州现在越来越多,所以这个行业是民生工程,关系到几千万人的吃饭问题。
一直以来, 中国茶企市场的营销观念淡薄。现如今的市场是营销为王的时代,处处讲究营销策略等等。综合、系统的整合营销手段,才能更好的助推企业的发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洞悉市场动态、把握潮流趋势、吸纳人才、改变中国市场营销观念淡薄的现状。立顿在营销上就带来了“快销”的模式。简单便捷的包装、细分的产品线……立顿在产品细分上把口味当口感,迎合了当下多元化口感追求的都市男女。相比立顿的这一举措下,当时的茶行业,还属于按地域性的划分阶段,例如安溪买 铁观音、云南买普洱、杭州西湖龙井等等。在立顿的冲击下,中国茶行业开始走向精耕细作的分支时代。
面对不断细分的市场,很多时候,茶企关心的是盈利而不是商品本身。这导致市场同质化严重的后果,千篇一律的包装、功效、造型等等。产品同质化,品质却是参差不齐。这种没有统一规范标准的茶叶品质,因为没有保障,而给不法商家牟取暴利的途径。这种发展趋势下,会造成消费者对茶的抵触心理,制约茶行业的发展。并且随着80、90逐渐成为消费的主力军,同质化的产品已经并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他们在追求时尚生活的过程中,开始追求差异化、个性化的独特。一旦这种差异化在消费者心中达到共鸣,那么品牌的印象是根深蒂固的。
茶品牌是中国茶行业发展一窘境。中国作为产茶大国,茶品成千名茶有百,却没有一个叫的响亮的品牌,‘七万家茶企抵一家立顿’。在中国茶企还不注重品牌宣传的时候,立顿已经打响了品牌的第一战。立顿统一明黄色的标志,彰显出品牌的欢快。系列化的包装,标准。无形当中立顿品牌已经植入消费者潜意识中。
品牌是现代营销领域的战略性因素,它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茶企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品牌问题基本上是定位模糊,找不到诉求理念。营销手法大相径庭,模仿成风。品牌的推广模式单一等等。这一些市场化产物,制约了茶企的发展。
对外需要加大品牌的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对内茶企营销不能放松。有些茶企在高举着宣传品牌的过程,唯独忘记了企业人员的营销培训‘涵养’。内部营销把组织内部的人员作为“顾客”进行营销,目的是要吸引、保持、激励、发展组织内部人员,同时让组织内部人员认同组织的价值观、文化、行为准则等。
以此同时,我国的茶叶消费市场却蕴涵着无限商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茶产业称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产业的原因之一我国目前有净饮茶人口2.6亿,他们的年人均消费量为1.54千克,如果每人每天沏茶增至3杯,那么年人均消费量将达到3.28千克。国内饮茶人口每增加1%,消费量即可增加4万吨;如果饮茶人口达到50%的话,茶叶消费量将达到200万吨。抛开国际市场不算,光国内的茶叶消费也将形成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茶产业作为农业中的重要产业,其增长应该是良性的,而不是简单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加。只有让深加工和服务业成为产业增长的主流,才能真正解决中国茶叶的“卖难”问题,才能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真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