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1881一1936),原姓周,幼名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98年起,改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他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到过诗书经传的熏陶,他对艺术文学有很深的爱好。
鲁迅先生生长于茶乡,嗜吸产于家乡平水茶区的珠茶。只缘此茶外形圆紧,身骨重实,呈颖粒状,宛如珍珠,故以“珠茶,名之。由于早先这个茶区的毛茶,都集中在平水镇上加工出口,所以在国际市场上,一概叫它“平水珠茶,。当地人们却习惯叫它“圆炒青,。那是因为,该茶在炒制过程中,须得依次在炒锅中杀青,搓揉而成圆珠之状,因以得名。
对于故乡的圆炒青茶,鲁迅一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他记得小时候,就常给久卧在病榻上的父亲沏茶,端茶,其所沏泡的正是圆炒青。每当父亲从他手上接过茶盏之后,却并不马上嚷饮,总要端详好久,将那清馥的茶香一闻再闻,一而自言自语地说:“若能在林竹阴下,有一间小楼住住,看看书,喝喝茶,岂不倒也自在得多么?唉……唉唉……,那时的鲁迅,当然并不知道由他亲手沏泡的圆炒青茶,竟会给沉菏久年的父亲带来如许慰藉。
喝茶是他的终身爱好,所以在它的文章中,提及茶事甚多。鲁迅爱喝茶,从他的日记中和文章中记述了不少饮茶之事、饮茶之道。二十年代在北京的时候,他经常约朋友到茶楼去交谈,去得最多的地方是青云阁。喜欢在喝茶的时候伴吃点心,且饮且食,常结伴而去,至晚方归。如:1912年5月26日,“下午,同季市、诗荃至观音街青云阁吸茗,;12月31日“午后同季市至观音街……又共嚷茗于青云阁,;1917年11月18日“午,同二弟往观音街食饵,又至青云阁玉壶春饮茗,:1918年12月22日,“刘半农邀饮于东安市场中兴茶楼食饵,又至青云阁玉壶春饮茗,;1918年1222日,“刘半农邀饮于东安市场中兴茶楼”;1924年4月3日,“上午至中山公园四宜轩,遇玄同,遂茗谈至晚归,;5月1日“往晨报馆方孙伏园……同往公园吸茗,等等。鲁迅对喝茶与人生有着独特的理解,并且善于借喝茶来剖析社会和人生中的弊病。不过北京这些茶室,大半是花茶,这未免有些美中不足。因为鲁迅平素不大爱喝花茶,也不喜欢喝那些全发酵或半发酵之茶,却只嗜嚷绿茶。尤其是老家所产的“圆炒青,还有杭州的西湖龙井,那是他最喜欢不过的。鲁迅的茶饮生活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冲茶,都得随时取用开水。所以在他的房间里,即使在大伏天,也是备有炭钵的。炭火上支着三脚架,便于放置茶铣,方形木匣围于四周。所用的茶壶则不大不小,泡一壶只够斟上两三小杯。所以得屡冲屡斟。茶叶冲淡之后,随即倒掉茶脚,再换茶叶。而且每每谈兴愈佳,他愈是喜欢丫茶。
鲁迅不独在茶楼饮茶,还把工作室搬到了茶室。北京当时还有一类公园茶室,绿树阴中
,鸟语声声,嚷饮清茗,情趣倍生。由于这里人比较少,相对清静,鲁迅也常去这里工作,是著译的理想场所。1926年七八月间,鲁迅与齐寿山合译《小约翰》,就是在公园茶室完成的。前后约一月余,鲁迅几乎每天下午去公园茶室译书,直至译毕。
鲁迅的《喝茶》,犹如一把解剖刀,解析着那些无病呻吟的文人。题为《喝茶》,而其
茶却别有一番滋味。鲁迅心目中的茶,是一种追求真实自然的“粗茶淡饭,而绝不是斤斤于百般细腻的所谓“功夫,。而这种“茶味,恰恰是茶饮在最高层次的体验;祟尚自然和质朴。
鲁迅笔下的茶,是一种茶外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