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茶、制茶、饮茶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梁实秋先生说:“茶是我们中国人的饮料……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喝茶未?’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须品”。而今,茶馆处处有,品茶成时尚。茶不因时尚而老去,时尚倒使饮茶、看茶、品茶更加盛行起来。
饮茶,有清凉止渴,清热解毒,消食化郁之功效。记得少时跟随父辈到农田中劳作,烈日当空,地如火烤,酷热难耐,挥汗如雨,父亲见此总要吆喝一声:“伢子,到树荫下乘乘凉,喝碗茶去”。我立即奔向树荫处端起茶筒或茶壶“牛饮”起来,茶水灌进咽喉,滴落到脖子上,有一种清凉透骨,酣畅之极的痛快。有一次由于饮食过量,我不断地嗝嗖嗖,娘说:“泡杯浓茶喝喝,消消食”。后来看到药店里确有消食的“午时茶”卖。人在长途跋涉时,偶遇茶亭,便拐进去歇歇脚,喝杯茶,消渴解乏,定会生出一种脚底生风的感觉。尤其是山道路口上的小茶棚,用沸腾的山泉水,冲泡清香的云雾茶,喝几杯再赶路,那将别有一番情趣,怪不得有人做了一副茶联:“山好好,水好好,入亭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茶是以柔克刚的水,乡俗之人,心中结下块垒,无钱买酒浇愁,经常以茶当酒,狂喝一气,将一肚子的怒气徐徐咽了下去。所以梅尧臣在《南有佳茗赋》中写道:“士农工商日饮不厌,富贵贫贱不啜而不宁”。据传元明时期,中国的茶叶就传入欧洲,至18世纪,饮茶开始在欧美,尤其在英国普及开来,喝午茶竟成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英国人喝茶,还很讲究调配技术,一种新茶必须经过五、六次试饮才能正式上市,所以英国人把饮茶称之为“喝的艺术”。
看茶,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将饮茶作为迎客访友的一种礼仪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口语。有客来访落座,主人喊一声“看茶”。丫环小姐应声手托茶盘,徐步而至,摆杯把盏,斟上一杯香茶,主客便在杯声与壶盖的细碎中尽寒喧之乐,此为一看。酒馆茶楼,有高官显贵应约而来喝早茶,他们坐进豪华包厢,喊一声“看茶”,服务小姐即甜甜地应一声“是”,便有茶壶、杯盏和荤素茶点摆上桌面,茶客们或爽声大气地交谈,或交头接耳地私语,或谈政事、商务,也谈另外的一些事情,此为二看。一些衣食无愁的红男绿女,勾肩搭背,相拥坐进茶室,喊一声“看茶”,纤纤玉指,手托杯盏,倒一杯香茶,啜一口香茗,或嘻笑作乐、或眉目传情,悠哉乐哉,此为三看。这几看,有虚伪、有阴险、有狡诈、有淫荡、有陷阱、不看也罢。唯有一看,果真有许多欢愉竟在其中,经年茶客钟情茶道,他们把淡茶叫“清”,浓茶谓“酽”,对茶的色、香、味、形都非常讲究,买来一掬新茶,放在透明的玻璃杯中,用沸水冲泡,只见茶叶上下翻动,尖朝上,枝朝下,毛毫竟相显露,慢慢舒展开来,渐渐沉入杯底,于是泡出了一杯绿水,唤来了一壶春色。这时候如果有品茶师在场,他们定会摇头晃脑地品评说:此茶挺直略扁,润绿显毫,香高味醇,汤清色碧,此乃好茶也!这才是真正的看茶。
品茶,是一种高雅的享受。那些会喝茶的人,对“喝茶”或“饮茶”二字是不屑启齿的,他们叫“品茗”。品茶或在美景如画的西湖“藕香居”,或在古色古香弹奏着古典或西洋音乐的茶楼里,或在乡间“阿庆嫂”的小茶馆里,或是大路朝天,各走各边的小茶棚里。那里有乡间遗老、有文人雅士、有亲朋密友,他们“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茶客们啜一口香茗,顿感清香入内,通体松酥,疲劳烦燥被稀释得淋漓尽致,令其久久不忍停杯罢盏。他们边饮茶边聊天,或者边饮茶,边津津有味地听着吹拉弹唱,聊到投机处,听到兴趣时,被一种温馨惬意的氛围柔柔地轻拥着,久久不舍离去。还有一种品法,一个人独坐书房或在向阳的窗子下,面前放一杯热茶,手捧一本爱读的书,看一会儿书,想一会儿事,或呆呆地看着茶叶在水中缓缓地舒展,轻轻呷上一口,留在口中回味,感受那或浓或淡的苦、或有或无的香,书韵茶香交融,人生百味皆尝,时间仿佛凝固在这一刻,一切哀乐悲欢、阴晴圆缺都消失殆尽,留下来的是心如止水,宁静而致远,人称这是“泡一杯浅绿,泡一杯散淡,泡一杯悠闲”,它把品茗之人带入了一个隽永宁静的至高境界,是高雅享受的充分展示和体现。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雅士都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许多轶闻趣事,成为茶文化中一朵璀璨的奇葩。